重量訓練可有效降低血壓

阻力訓練(俗稱重量訓練、肌力訓練)有益於血壓、血管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控制血壓是非常重要。該研究指出,生活型態改變(包括運動)是「血壓偏高或第一期高血壓」的首選建議。

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是有氧運動(像跑步、快走、游泳)對血壓的好處,但這篇研究聚焦的是「阻力訓練」(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簡稱RET)對中年與老年成人的影響。

作者希望驗證:如果中年/老年、還沒接受藥物治療、只有血壓偏高或第一期高血壓的人,做 9 週的阻力訓練後,他們的 「周邊與中央血壓」、「血管內皮功能」、「血管硬度(動脈僵硬)」、「自律神經功能」、「發炎指標」 等是否會改善。

簡單來說:沒有吃藥,血壓剛好偏高的人,做重量訓練 9 週,會怎麼樣?這就是實驗案的核心

老人家做重量訓練可以降低血壓2

 

研究設計/做了什麼

  • 研究對象:26 位中年/老年成人(平均年齡約 54 歲,±6 年)中男女皆有(16 女性 / 10 男性)且未接受高血壓藥物治療,血壓屬於“偏高”或“第一期高血壓”。

  • 分成兩組:

    • 阻力訓練組(RET):13 人,進行為期 9 週、每週 3 天的阻力訓練。

    • 對照組(Con):13 人,不做上述訓練。

  • 所測項目(訓練前與訓練後皆測)包括:

    • 周邊(手臂/腿)收縮壓/舒張壓(SBP/DBP)及中央血壓(cSBP/cDBP)

    • 血管內皮功能:以「流量媒介擴張(FMD)」來評估。

    • 動脈僵硬度:用頸股動脈-股動脈脈波速度(cfPWV)表示。

    • 自律神經功能:心率變異性(HRV)、心搏輸出、總外周阻力(TPR)、心臟迷走反射敏感度(BRS)等等。

    • 發炎指標:如 C-反應蛋白(CRP)

  • 阻力訓練細節:研究中說明,在第 1 週測定 10RM(最大10次可做的重量),接下來逐漸調整到 12RM。當某次訓練結束後如果該參加者在最後一組還能做出比目標多 2 次以上,就把重量增加 5–10%。這樣做一直到第4至第9週。

主要發現/結果(重點)

這裡把結果拆成「好消息」和「沒顯著差異的部分」:

👍 好消息

  • 阻力訓練組在 9 週後,周邊收縮壓(SBP)平均下降約 7.9 mmHg且達顯著差異

  • 周邊舒張壓(DBP)也下降約 4.8 mmHg,達顯著差異

  • 中央收縮壓(cSBP)下降約 6.8 mmHg,達顯著差異

  • 中央舒張壓(cDBP)下降約 5.1 mmHg,達顯著差異

  • 血管內皮功能(FMD)有顯著提升:變化為 +2.37%

  • 心輸出量(CO)也增加 +1.21 L/min

  • 總外周阻力(TPR)下降 −398 mmHg·s/L

總結一句話:做 9 週阻力訓練,血壓降了、血管功能變好、外周阻力下降,這是一個不錯的 “三贏” 情況。

Elder woman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with automatic manometer at

 

沒那麼明顯/沒有變化的部分

  • 動脈僵硬度(cfPWV)在阻力訓練組與對照組間 沒有顯著差別(P ≥ 0.20)。

  • 自律神經功能(如迷走反射敏感度 BRS、HRV)也 沒有顯著改善

  • 發炎指標 CRP 在兩組之間也沒有明顯變化。

  • 所以雖然訓練有效提高血壓/內皮功能,但在某些更深層或慢性機制(像動脈僵硬、自律神經平衡、慢性低度發炎)上效果還未被證實。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機制怎麼看?

這部分稍微帶點「科普」但用比較好懂的方式:

  • 血壓下降 + 血管內皮功能改善:內皮細胞(血管內側那層細胞)如果比較健康,它們能釋放更多像一氧化氮(NO)這樣的擴張因子,讓血管放鬆、阻力下降。這樣一來,血壓自然降。研究中 FMD 提升就代表內皮功能變好。

  • 外周阻力(TPR)下降:總外周阻力降低意味著血液在末梢血管流動的阻力變少了。這和血管放鬆、血流量改善有關。訓練後 CO 增、TPR 降,代表心臟輸出能力稍有變好、末梢負擔稍小。

  • 為什麼動脈僵硬度沒改變?動脈僵硬(像大動脈壁變硬)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累積的因素(例如長年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9 週可能不夠讓這類慢性變化出現明顯改善。

  • 自律神經和平衡系統(如迷走神經、交感神經)也可能因為年齡、既有健康狀況差異、訓練強度/持續時間限制等因素,沒那麼快跟著改善。

 

老人家做重量訓練可以降低血壓1

實務應用/你我能怎麼做?

這裡給一些比較生活化、可操作的建議,幫助你如果想把這篇研究的「靈感」帶進生活:

  1. 適度開始阻力訓練

    • 如果你是中年、或血壓偏高/剛進第一期高血壓階段(可先與醫師確認安全性),可以考慮每週約 3 次阻力訓練。這篇研究就是每週 3 天。

    • 專注於大肌群:腿、背、胸、肩、腹/核心。用啞鈴、彈力帶、器械、甚至家裡的椅子、自體重量都可。

    • 訓練量從你能做 10~12 次為一組(第 1~2 週先穩定),當你做某重量、最後一組還覺得「我還能多做 2 次」時,就稍微把重量/強度拉上去(本研究採 5~10% 增量)

    • 記得:動作要正確、控制好節奏、安全第一。有既往病史或關節/肌肉問題請先評估。

  2. 持續至少幾週

    • 研究用的是 9 週,這對於血壓、內皮功能來說已經產生明顯效果。雖然可能更長期會更好,但至少給自己一個「至少 2 個月」的時間。

    • 不要期望一週就大變化。身體適應、調整都需要時間。

  3. 搭配其他心血管健康習慣

    • 阻力訓練加上有氧運動(走路、慢跑、騎車)更佳。雖然這研究沒直接比較有氧 vs 阻力,但心血管健康通常需要多面向。

    • 飲食控制、體重維持、少鹽、戒菸、限制酒精、減少壓力等生活習慣仍然重要。阻力訓練不是唯一,但它是一項強而有力的工具。

    • 定期量血壓、監控健康狀態。如有使用藥物或醫師建議的情況,先和醫師討論訓練計劃。

  4. 期望值設定

    • 根據研究,SBP下降約 4~8 mmHg 是合理預期。

    • 動脈僵硬、自律神經改善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或更多訓練強度/頻率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 運動是一個累積效應。養成習慣比一時興起更重要。

 

為什麼我覺得這篇研究「值得注意」

  • 它直接針對「血壓偏高/第一期高血壓」這樣有必要但往往被忽略的群體,而不是已用藥的重度高血壓患者。這代表對早期干預有好參考價值。

  • 阻力訓練常被誤認為「只有增肌」或「年輕人才做的訓練」,但這篇研究提供了其在血壓控制與血管健康上的證據。

  • 結果十分實用:血壓可下降約 4~8 mmHg,這在公共健康上是有意義的(即使看起來不大,但每降低幾 mmHg,都可能降低風險)。

  • 對於你/我這樣或許有血壓偏高、希望透過運動而不是(或延緩)用藥的人,這是一個「運動可以真的帶來血壓下降+血管改善」的好消息。

 

小編總結

對於中年/老年、血壓偏高尚未用藥者,每週做三次、為期約九週的阻力訓練,不僅能使收縮壓與舒張壓下降(約 5~8 mmHg),還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讓末梢血管阻力降低,但對動脈僵硬、自律神經或發炎指標的影響尚未明顯。

 

老人家做重量訓練可以降低血壓4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