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除了增加疾病的風險,更有超多你想不到的不平等待遇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從1975年至2016年止,不論成人和孩童的肥胖比率都快速成長,5至19歲的兒童青少年,從原本的4%肥胖比率大幅增加至18%,足足成長了4.5倍之多。
已知肥胖者會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連COVID-19病毒也不放過肥胖族群,肥胖者確診COVID-19後的死亡率相比正常體重族群的人高出48%,而且疫苗效力在肥胖族群也比正常體重者來得低。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我們不常聯想到的問題。透過幾篇研究文獻一起來探討肥胖造成的更多問題吧。
增肌能力下降
飲食、運動,都是大家熟知的增肌必做功課對吧?
一樣在健身房重訓、鍛鍊肌肉,肥胖者的肌肉成長效益較低。2018發表於營養科學期刊Nutritional Sciences表示,肌肉在接受運動刺激後會引發肌肉合成反應,也就是許多人希望的肌肉成長、肌肥大。但是在接受一樣運動刺激後,肥胖者的肌肉攝取氨基酸能力比正常體重者更低。探討到更細部組織的肌原纖維、肌漿蛋白池的生理現象時,發現肥胖者在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餐後肌原纖維的蛋白質合成效率比正常體重者還差。即使先先加入重量訓練刺激,再攝取富含蛋白質餐點,一樣出現肥胖者的蛋白質合成效率較差的現象。
科學家推估,攝取富含蛋白質餐點,或是亮氨酸、提高胰島素都可以活化肌肉合成的訊號(mTORC1),啟動肌肉吸收氨基酸進來幫自己修補肌肉。但是在肥胖者體內因為胰島素阻抗而血液內有過高胰島素,反而降低了肌肉合成反應(mTORC1)。
2019年研究也發現肥胖者肌肉內的蛋白質合成、粒線體合成都比正常體重者差。原因是肥胖者本身有較高的非游離脂肪酸(NEFA),而這些非游離脂肪酸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造成上述的胰島素阻抗,更進而會直接影響細胞內的mTORC1後續的工作,減少肌肉合成。除此之外,肥胖造成身體的慢性發炎,血液會存在一些發炎物質(TNF-α, CRP, IL-6)這些發炎物質也會間接影響到肌肉合成,因此也可稱之為『合成阻抗』。
肥胖使睪固酮低下
睪固酮不僅是雄性特徵的賀爾蒙,也帶來自信、肌肉合成、提高代謝、性慾、性能力的幫助,且不僅僅是男性,女性體內也有些許睪固酮。許多人只想到睪固酮低下應該是中年男子才有的困擾吧?適時不僅是中年男子,只要肥胖就會降低睪固酮喔!
2010年『小兒內分泌與代謝』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找來20位青少年年齡介於12-19歲。分別是正常健康組、過重組、二型糖尿病組(這麼年輕就糖尿病@@)
測試三組人的血液中睪固酮濃度,結果如下圖。正常體重者平均為500 (ng/dl),肥胖者降至約300 ,二型糖尿病者更降至200出頭 。由此可見肥胖、還有連帶著肥胖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二型糖尿病者,都大大影響體內睪固酮濃度。
對於中年、老年人更不用說了,更早就有研究指出肥胖帶來相對的睪固酮下降,可能會讓人更快進入中年性危機。
肥胖者更容易餓
每個人都會有飢餓的時候,但是肥胖者的飢餓感更強烈。讓我們感到餓,是由體內的一種賀爾蒙稱之為『飢餓素』。飢餓素會在我們吃完東西後逐漸消失,反之開始感覺到飽足。
科學家發現,肥胖者的飢餓素接收器,會比較活躍,也就是更容易感受到飢餓。
研究顯示肥胖者相較於正常體重的人『飢餓素』會更高,這讓肥胖者會更容易餓,更容易吃下超量的卡路里。所以在肥胖者的減肥路上是比一般人還辛苦的,因為肥胖者的飢餓感較高且飽足感較低。也容易造成肥胖者在減肥期間低估了自己吃下的熱量,一直在減肥路上受阻。
而且在減肥期間必須減少卡路里攝取,不同的實驗在8週及16周限制卡路里飲食後,飢餓素都有提高的現象。同時與饑餓素互相對抗的『瘦體素』會被過高的飢餓素給抑制下來。瘦體素其中一個功能再增加身體代謝,所以節食了一段期間也會讓代謝跟著往下掉,讓減肥之路更難行。
總結:
肥胖帶來的問題遠多於疾病,跟著許多研究發現…………..人真的不能胖
可怕的是肥胖問題已經燒到許多國家,之前我們只知道已開發國家因為糧食過剩、坐式生活所以造就肥胖。WHO也發現,近期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肥胖比率也逐漸攀升。
可能跟時代的進步、加工食品容易取得並且比天然食物更便宜所導致。
身為協助人們減肥的教練,必須透過研究更了解肥胖者的生理機制不同於正常人。並非一句『自制力不足』而帶過。
有肥胖困擾的你我也不能因此放棄減肥,而是更按部就班,不追求速效的健康減肥才是王道。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obesity#tab=tab_1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00826/Obesity-ups-COVID-19-death-risk-by-48-percent.aspx
https://www.ideals.illinois.edu/items/10741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