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青少年比前幾代人更虛弱

科學家發現,近幾個世代的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水準,有逐漸變低的趨勢。相較於更早期的青少年,現代青少年更顯得體能差。

(這裡比較的項目包含:肌力、肌耐力、爆發力

這跟科技崛起、COVID疫情後行為改變可能有關,現在越來越多孩子將時間花在滑手機、電腦上(Screen time) 。於是從事運動或其他戶外活動大幅減少。

體能對於身心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運動更是能帶給學業、人際關係、健康有多方向的效益。

隨著手機使用變多,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水準有逐漸變低的趨勢

隨著手機使用變多,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水準有逐漸變低的趨勢


 

科學家建議需要儘早接觸力量類型運動,這裡指的並非一定要做重量訓練,即使是跑步、跳躍、打球這些類型的運動也都可提升肌肉健康。當然,重量訓練對於青少年也有很大幫助,也不會影響到身高發展。

青少年時期為在整個生命發展階段,持續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是必須的。我們需要改變家長們及教練們對青少年阻力訓練的概念思維,以改變目前缺乏身體活動和相關不良症狀的方向。

兒童、青少年時期如果養成運動習慣,甚至可以持續到成年。

2-12歲兒童青少年,肥胖比率逐年攀升

2-12歲兒童青少年,肥胖比率逐年攀升


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比率攀升

科學家也發現,近幾個世代的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幾乎五分之一(19%)的2-12歲青少年的BMI在肥胖等級。 但值得深入挖掘一下不同年齡組的趨勢。蹣跚學步的幼兒和青少年現在非常明顯地遵循著不同的趨勢線。

CDC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肥胖率再次上升,達到21%。超過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肥胖症。

總體而言,現在有6%的美國青年和兒童患有嚴重肥胖症。這代表了我們未來所依賴的600萬壯年人,從小就開始肥胖了

然而,幫助他們的資源是不足的。對於這600萬年輕人來說,美國只有不到50個中心可以提供青少年全方位的肥胖衛教。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少吃多動的簡單建議根本於事無補。

青少年需要多少運動?

根據 CDC 的數據,6 至 17 歲的兒童每天需要一個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 運動的孩子往往有更強壯的骨骼和肌肉,以及更健康的體脂成分。

運動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幾率也較低。運動可以採取運動、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輪滑)或力量訓練的形式。

儘管如此,只有 25% 的美國青少年達到了這一建議。如果這項任務難以達成,那麼最低建議是每周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

越接近每天建議的運動需求,孩子的健康就會越好。然而,這種“越多越好”的態度,也可能會導致過度運動。

兒童青少年需要的是『趣味』的運動方式,例如踢拳、籃球、足球

兒童青少年需要的是『趣味』的運動方式,例如踢拳、籃球、足球


青少年及兒童適合做什麼運動?

雖然他們需要相當多的運動,但跑步、健身對他們來說可能太無趣或是痠痛。他們需要的是『趣味』的運動方式,透過樂趣來讓他們更願意投入運動。

團體運動例如足球、籃球、羽球、飛盤爭奪賽這類型的競賽運動,可同時建立孩童的人際關係及合作觀念。

個人運動例如舞蹈、格鬥、踢拳、拳擊、體操、戶外定向運動、攀岩

重量訓練、健身也是很棒的個人運動,唯一缺點可能是較無趣,如果青少年對於該運動很有興趣的話也是很棒。

運動量較低的類型,這裡指的是對於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刺激較低的運動類型。雖然歸類在運動專項,但是對於體能的提升非常有限,例如:撞球、高爾夫、保齡球、飛鏢、池釣。

多少運動算過量?

雖然青少年需要相當多的運動,但過多的運動也有其自身的問題。

有些人天生比較活躍,但過多的運動也可能會導致受傷、免疫力下降、失眠和抑鬱。此外,對身體的過度關注會導致飲食失調、運動成癮。

孩子可能運動過多的跡象包括:

  1. 圍繞運動的焦慮
  2. 害怕或不願錯過運動
  3. 在短時間內發生顯著的身體變化(體重減輕或劇烈變化)
  4. 遠離朋友或不願意參加其他的興趣
  5. 月經期減少
  6. 限制進食
  7. 經常受傷

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發生,但如果這些行為變得明顯,就需要家長們關心注意。

不要低估父母的影響力。研究也發現,『父母的好榜樣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孩子在運動和飲食方面做出健康的選擇』,而且父母的壞習慣也會導致孩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相較於擔心孩子過度運動,運動不足倒是更普遍及令人擔心的。

運動會影響小孩身高嗎?

不用太擔心

避免過度拉筋伸展、大重量的舉重即可,大部分的運動都對孩子的身高成長有幫助

如果孩子進入職業比賽,要注意避免過度訓練或是運動強度過高,在這些情況下有可能影響生長板而影響到身高。

國外的青少年職業賽事都會限制每位選手的上場時間或有其他的量化限制,如此才能讓選手更健康也更長久。

培養2-3種不同的運動類型,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幫助,也能避免某些關節過度使用而造成運動傷害

培養2-3種不同的運動類型,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幫助,也能避免某些關節過度使用而造成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055751/

https://conscienhealth.org/2020/12/diverging-trends-in-obesity-for-american-youth/

https://www.cdc.gov/healthyschools/physicalactivity/guidelines.htm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iatry/articles/10.3389/fpsyt.2021.661108/full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exercise-addiction

相關課程